《卷三十四》《江水》

江水:
又東出江關, 入南郡界,
江水:
江水自關東逕弱關、捍關。捍關, 廩君浮夷水所置也。弱關在建平秭歸界, 昔巴、楚數相攻伐, 藉險置關, 以相防捍。秦兼天下, 置立南郡, 自巫東上, 皆其域也。
江水:
又東過巫縣南, 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。
江水:
江水又東, 烏飛水注之, 水出天門郡漊中縣界, 北流逕建平郡沙渠縣南, 又北流逕巫縣南, 西北歷山道三百七十里, 注于江, 謂之烏飛口。江水又東逕巫縣故城南, , 故楚之巫郡也, 秦省郡立縣, 以隸南郡, 吳孫休分為建平郡, 治巫城, 城緣山為墉, 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, 東、西、北三面皆帶傍深谷, 南臨大江, 故夔國也。江水又東, 巫溪水注之, 溪水導源梁州晉興郡之宣漢縣東, 又南逕建平郡泰昌縣南, 又逕北井縣西, 東轉歷其縣北, 水南有鹽井, 井在縣北, 故縣名北井, 建平一郡之所資也。鹽水下通巫溪, 溪水是兼鹽水之稱矣。溪水又南屈逕巫縣東, 縣之東北三百步有聖泉, 謂之孔子泉, 其水飛清石穴, 潔竝高泉, 下注溪水, 溪水又南入于大江。江水又東逕巫峽, 杜宇所鑿, 以通江水也。郭仲產云:按《地理志》, 巫山在縣西南, 而今縣東有巫山, 將郡、縣居治無恒故也。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, 此山,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, 晉太元二年又崩, 當崩之日, 水逆流百餘里, 湧起數十丈。今灘上有石, 或圓如簞, 或方似屋, 若此者甚衆, 皆崩崖所隕, 致怒湍流, 故謂之新崩灘。其頹巖所餘, 比之諸嶺, 尚為竦桀。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, 非惟三峽所無, 乃當抗峯岷、峨, 偕嶺衡、疑。其翼附羣山, 竝槩青雲, 更就霄漢, 辨其優劣耳。神孟涂所處, 《山海經》曰:夏后啓之臣孟涂, 是司神于巴, 巴人訟于孟塗之所, 其衣有血者執之。是請生居山上, 在丹山西。郭景純云:丹山在丹陽, 屬巴。丹山西即巫山者也。又帝女居焉, 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, 名曰瑤姬, 未行而亡, 封于巫山之陽, 精魂為草, 寔為靈芝。所謂巫山之女, 高唐之阻, 旦為行雲, 暮為行雨, 朝朝暮暮, 陽臺之下。旦早視之, 果如其言。故為立廟, 號朝雲焉。其間首尾百六十里, 謂之巫峽, 蓋因山為名也。自三峽七百里中, 兩岸連山, 略無闕處。重巖疊嶂, 隱天蔽日, 自非停午夜分, 不見曦月。至于夏水襄陵, 沿溯阻絶, 或王命急宣, 有時朝發白帝, 暮到江陵, 其間千二百里, 雖乘奔御風, 不以疾也。春冬之時, 則素湍緑潭, 迴清倒影, 絶巘多生怪柏, 懸泉瀑布, 飛潄其間, 清榮峻茂, 良多趣味。每至晴初霜旦, 林寒澗肅, 常有高猿長嘯, 屬引淒異, 空谷傳響, 哀轉久絶。故漁者歌曰:巴東三峽巫峽長, 猿鳴三聲淚沾裳。江水又東逕石門灘, 灘北岸有山, 山上合下開, 洞達東西, 緣江步路所由。劉備為陸遜所破, 走逕此門, 追者甚急, 備乃燒鎧斷道。孫桓為遜前驅, 奮不顧命, 斬上夔道, 截其要徑。備踰山越險, 僅乃得免, 忿恚而歎曰:吾昔至京, 桓尚小兒, 而今迫孤, 乃至于此。遂發憤而薨矣。
江水:
又東過秭歸縣之南,
江水:
, 故歸鄉。
江水:
《地理志》曰:歸子國也。
江水:
《樂緯》曰:昔歸典叶聲律。宋忠曰:歸即夔, 歸鄉, 蓋夔鄉矣。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, 以廢疾不立, 而居于夔, 為楚附庸, 後王命為夔子。《春秋·僖公二十六年》, 楚以其不祀, 滅之者也。袁山松曰:屈原有賢姊, 聞原放逐, 亦來歸, 喻令自寬。全鄉人冀其見從, 因名曰秭歸, 即《離騷》所謂女嬃嬋媛以詈余也。縣城東北依山即坂, 周迴二里, 高一丈五尺, 南臨大江, 古老相傳, 謂之劉備城, 蓋備征吳所築也。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, 雖畦堰縻漫, 猶保屈田之稱也。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, 累石為室基, 名其地曰樂平里, 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嬃廟, 擣衣石猶存。
江水:
故《宜都記》曰: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, 而屈原之鄉里也。原田宅于今具存。指謂此也。江水又東逕一城北, 其城憑嶺作固, 二百一十步, 夾溪臨谷, 據山枕江, 北對丹陽城, 城據山跨阜, 周八里二百八十步, 東北兩面, 悉臨絶澗, 西帶亭下溪, 南枕大江, 險峭壁立, 信天固也。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。《地理志》以為吳之丹陽, 論者云:尋吳、楚悠隔, 繿縷荊山, 無容遠在吳境, 是為非也。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間, 蓋為徵矣。江水又東南逕夔城南, 跨據川阜, 周迴一里百一十八步, 西北皆枕深谷, 東帶鄉口溪, 南側大江, 城內西北角有金城, 東北角有圓土獄, 西南角有石井, 口徑五尺。熊摯始治巫城, 後疾移此, 蓋夔徙也。《春秋左傳·僖公二十六年》, 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。服虔曰:在巫之陽, 秭歸歸鄉矣。江水又東逕歸鄉縣故城北, 袁山松曰:父老傳言, 原既流放, 忽然蹔歸, 鄉人喜悅, 因名曰歸鄉。抑其山秀水清, 故出儁異, 地險流疾, 故其性亦隘。《詩》云:惟岳降神, 生甫及申。信與。余謂山松此言, 可謂因事而立證, 恐非名縣之本旨矣。縣城南而重嶺, 北背大江, 東帶鄉口溪, 溪源出縣東南數百里, 西北入縣, 逕狗峽西, 峽崖龕中, 石隱起有狗形, 形狀具足, 故以狗名峽。鄉口溪又西北逕縣下入江, 謂之鄉口也。江水又東逕信陵縣, 南臨大江, 東傍深溪, 溪源北發梁州上庸縣界, 南流逕縣下而注于大江也。
10 
江水:
又東過夷陵縣南,
11 
江水:
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, 盛弘之謂之空泠峽, 峽甚高峻, 即宜都、建平二郡界也。其間遠望, 勢交嶺表, 有五六峯參差互出, 上有奇石如二人像, 攘袂相對, 俗傳兩郡督郵爭界于此, 宜都督郵厥勢小東傾, 議者以為不如也。江水歷峽, 東逕宜昌縣之插竈下, 江之左岸, 絶崖壁立數百丈, 飛鳥所不能棲。有一火燼, 插在崖間, 望見可長數尺。父老傳言, 昔洪水之時, 人薄舟崖側, 以餘燼插之巖側, 至今猶存, 故先後相承, 謂之插竈也。江水又東逕流頭灘, 其水竝峻激奔暴, 魚鼈所不能遊, 行者常苦之。其歌曰:灘頭白勃堅相持, 倏忽淪没別無期。袁山松曰:自蜀至此五千餘里, 下水五日, 上水百日也。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, 分夷道、佷山所立也。縣治江之南岸, 北枕大江, 與夷陵對界。
12 
江水:
《宜都記》曰:渡流頭灘十里, 便得宜昌縣。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, 袁山松曰:二灘相去二里, 人灘水至峻峭, 南岸有青石, 夏没冬出, 其石嶔崟, 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, 或大或小, 其分明者, 鬚髮皆具, 因名曰人灘也。江水又東逕黃牛山, 下有灘, 名曰黃牛灘, 南岸重嶺疊起, 最外高崖間有石, 色如人負刀牽牛, 人黑牛黃, 成就分明, 既人跡所絶, 莫能究焉。此巖既高, 加以江湍紆迴, 雖途逕信宿, 猶望見此物, 故行者謠曰:朝發黃牛, 暮宿黃牛, 三朝三暮, 黃牛如故。言水路紆深, 迴望如一矣。江水又東逕西陵峽, 《宜都記》曰: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, 至峽口百許里, 山水紆曲, 而兩岸高山重障, 非日中夜半, 不見日月, 絶壁或千許丈, 其石彩色, 形容多所像類, 林木高茂, 略盡冬春, 猿鳴至清, 山谷傳響, 泠泠不絶。所謂三峽, 此其一也。山松言:常聞峽中水疾, 書記及口傳, 悉以臨懼相戒, 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。及余來踐躋此境, 既至欣然, 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。其疊秀峰, 奇構異形, 固難以辭叙, 林木蕭森, 離離蔚蔚, 乃在霞氣之表, 仰矚俯映, 彌習彌佳, 流連信宿, 不覺忘返, 目所履歷, 未嘗有也。既自欣得此奇觀, 山水有靈, 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。江水歷禹斷江南, 峽北有七谷村, 兩山間有水清深, 潭而不流。又耆舊傳言:昔是大江, 及禹治水, 此江小不足瀉水, 禹更開今峽口, 水勢并衝, 此江遂絶, 于今謂之斷江也。江水出峽東南流, 逕故城洲, 洲附北岸, 洲頭曰郭洲, 長二里, 廣一里, 上有步闡故城, 方圓稱洲, 周迴略滿。故城洲上, 城周五里, 吳西陵督步騭所築也。孫皓鳳凰元年, 陟息闡復為西陵督, 據此城降晉, 晉遣太傅羊祜接援, 未至, 為陸抗所陷也。江水又東逕故城北, 所謂陸抗城也, 城即山為墉, 四面天險, 江南岸有山孤秀, 從江中仰望, 壁立峻絶。袁山松為郡, 嘗登之矚望焉。故其《記》云:今自山南上至其嶺, 嶺容十許人, 四面望諸山, 略盡其勢, 俯臨大江, 如縈帶焉, 視舟如鳧鴈矣。北對夷陵縣之故城, 城南臨大江。秦令白起伐楚, 三戰而燒夷陵者也。應劭曰:夷山在西北, 蓋因山以名縣也。王莽改曰居利, 吳黃武元年, 更名西陵也。後復曰夷陵。縣北三十里有石穴, 名曰馬穿, 嘗有白馬出穴, 人逐之, 入穴潛行出漢中, 漢中人失馬亦嘗出此穴, 相去數千里。袁山松言:江北多連山, 登之望江南諸山, 數十百重, 莫識其名, 高者千仞, 多奇形異勢, 自非煙褰雨霽, 不辨見此遠山矣。余嘗往返十許過, 正可再見遠峯耳。江水又東逕白鹿巖, 沿江有峻壁百餘丈, 猨所不能遊, 有一白鹿, 陵峭登崖, 乘巖而上, 故世名此巖為白鹿巖。江水又東歷荊門、虎牙之間, 荊門在南, 上合下開, 闇徹山南。有門像, 虎牙在北, 石壁色紅, 間有白文, 類牙形, 竝以物像受名。此二山, 楚之西塞也。水勢急峻, 故郭景純《江賦》曰:虎牙桀豎以屹崪, 荊門闕竦而盤薄, 圓淵九迴以懸騰, 湓流雷呴而電激者也。漢建武十一年, 公孫述遣其大司徒任滿、翼江王田戎, 將兵數萬, 據險為浮橋, 橫江以絶水路, 營壘跨山, 以塞陸道。光武遣吳漢、岑彭將六萬人擊荊門, 漢等率舟師攻之, 直衝浮橋, 因風縱火, 遂斬滿等矣。
13 
江水:
又東南過夷道縣北, 夷水從從佷山縣南, 東北注之。
14 
江水:
夷道縣, 漢武帝伐西南夷, 路由此出, 故曰夷道矣。王莽更名江南, 桓溫父名彝, 改曰西道, 魏武分南郡置臨江郡, 劉備改曰宜都。郡治在縣東四百步故城, 吳丞相陸遜所築也。為二江之會也。北有湖里淵, 淵上橘柚蔽野, 桑麻闇日, 西望佷山諸嶺, 重峯疊秀, 青翠相臨, 時有丹霞白雲, 遊曳其上。城東北有望堂, 地特峻, 下臨清江, 遊矚之名處也。縣北有女觀山, 厥處高顯, 回眺極目。古老傳言, 昔有思婦, 夫官于蜀, 屢愆秋期, 登此山絶望, 憂感而死, 山木枯悴, 鞠為童枯, 鄉人哀之, 因名此山為女觀焉。葬之山頂, 今孤墳尚存矣。
15 
江水:
又東過枝江縣南, 沮水從北來注之,
16 
江水:
江水又東逕上明城北, 晉大元中, 苻堅之寇荊州也, 刺史桓沖徙渡江南, 使劉波築之, 移州治此城。其地夷敞, 北據大江, 江汜枝分, 東入大江, 縣治洲上, 故以枝江為稱。
17 
江水:
《地理志》曰:江沱出西, 東入江是也。其地, 故羅國, 蓋羅徙也。羅故居宜城西山, 楚文王又徙之于長沙, 今羅縣是矣。縣西三里有津鄉, 津鄉, 里名也。《春秋·莊公十九年》, 巴人伐楚, 楚子禦之, 大敗于津。應劭曰:南郡江陵有津鄉, 今則無聞矣。郭仲產云:尋楚禦巴人, 枝江是其塗。便此津鄉, 殆即其地也。盛弘之曰:縣舊治沮中, 後移出百里洲西, 去郡百六十里, 縣左右有數十洲, 槃布江中, 其百里洲最為大也。中有桑田甘果, 映江依洲。自縣西至上明, 東及江津, 其中有九十九洲。楚諺云:洲不百, 故不出王者。桓玄有問鼎之志, 乃增一洲以充百數, 僭號數旬, 宗滅身屠, 及其傾敗, 洲亦消毀。今上在西, 忽有一洲自生, 沙流迴薄, 成不淹時, 其後未幾, 龍飛江漢矣。縣東二里, 有縣人劉凝之故宅, 凝之字志安, 兄盛公高尚不仕, 凝之慕老萊、嚴子陵之為人, 立屋江湖, 非力不食。妻梁州刺史郭詮女, 亦能安貧。宋元嘉中, 夫妻隱于衡山, 終焉不返矣。縣東北十里土臺北岸有迆洲, 長十餘里, 義熙初, 烈武王斬桓謙處。縣東南二十里富城洲上有道士范儕精廬, 自言巴東人, 少遊荊土, 而多盤桓縣界, 惡衣麤食, 蕭散自得。言來事多驗, 而辭不可詳, 人心欲見, 歘然而對, 貌言尋求, 終弗遇也。雖逕跨諸洲, 而舟人未嘗見其濟涉也。後東遊廣陵, 卒于彼土。儕本無定止處, 宿憩一小菴而已, 弟子慕之, 于其昔遊, 共立精舍, 以存其人。縣有陳留王子香廟, 頌稱子香于漢和帝之時, 出為荊州刺史, 有惠政, 天子徵之, 道卒枝江亭中, 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間, 送喪踰境。百姓追美甘棠, 以永元十六年立廟設祠, 刻石銘德, 號曰枝江白虎王君, 其子孫至今猶謂之為白虎王。江水又東會沮口, 楚昭王所謂江、漢、沮、漳, 楚之望也。
18 
江水:
又南過江陵縣南,
19 
江水:
縣北有洲, 號曰枚迴洲, 江水自此兩分, 而為南、北江也, 北江有故鄉洲, 元興之末, 桓玄西奔, 毛祐之與參軍費恬射玄于此洲。玄子昇年六歲, 輒拔去之。王韶之云:玄之初奔也, 經日不得食, 左右進麤粥咽不下, 昇抱玄胷撫之, 玄悲不自勝。至此, 益州督護馮遷斬玄于此洲, 斬昇于江陵矣。下有龍洲, 洲東有寵洲, 二洲之間, 世擅多魚矣。漁者投罟歷網, 往往絓絶, 有潛客泳而視之, 見水下有兩石牛, 嘗為罾害矣。故漁者莫不擊浪浮舟, 鼓枻而去矣。其下謂之邴里洲, 洲有高沙湖, 湖東北有小水通江, 名曰曾口。江水又東逕燕尾洲北, 合靈溪水, 水無泉源, 上承散水, 合成大溪, 南流注江。江溪之會有靈溪戍, 背阿面江, 西帶靈溪, 故戍得其名矣。江水東得馬牧口, 江水斷洲通會。江水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, 《禹貢》:荊及衡陽惟荊州。蓋即荊山之稱, 而制州名矣, 故楚也。子革曰:我先君僻處荊山, 以供王事, 遂遷紀郢。今城, 楚船官地也, 《春秋》之渚宮矣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, 使白起拔鄢郢, 以漢南地而置南郡焉。
20 
江水:
《周書》曰:南, 國名也。南氏有二臣, 力鈞勢敵, 競進爭權, 君弗能制, 南氏用分為二南國也。按韓嬰叙《詩》云:其地在南郡、南陽之間。《呂氏春秋》所謂禹自塗山巡省南土者也。是郡取名焉。後漢景帝以為臨江王榮國, 王坐侵廟壖地為宮, 被徵, 升車出北門而軸折, 父老竊流涕曰:吾王不還矣。自後北門不開, 蓋由榮非理終也。漢景帝二年, 改為江陵縣, 王莽更名郡曰南順, 縣曰江陸。舊城, 關羽所築, 羽北圍曹仁, 呂蒙襲而據之。羽曰:此城吾所築, 不可攻也, 乃引而退。杜元凱之攻江陵也, 城上人以瓠繫狗頸示之, 元凱病癭故也。及城陷, 殺城中老小, 血流沾足, 論者以此薄之。江陵城地東南傾, 故緣以金堤, 自靈溪始, 桓溫令陳遵造。遵善于方功, 使人打鼓, 遠聽之, 知地勢高下, 依傍創築, 畧無差矣。城西有栖霞樓, 俯臨通隍, 吐納江流。城南有馬牧城, 西側馬徑。此洲始自枚迴, 下迄于此, 長七十餘里。洲上有奉城, 故江津長所治。舊主度州郡, 貢于洛陽, 因謂之奉城, 亦曰江津戍也。戍南對馬頭岸, 昔陸抗屯此與羊祐相對, 大宏信義, 談者以為華元、子反, 復見于今矣。北對大岸, 謂之江津口, 故洲亦取名焉。江大自此始也。
21 
江水:
《家語》曰:江水至江津, 非方舟避風, 不可涉也。故郭景純云:濟江津以起漲。言其深廣也。江水又東逕郢城南, 子囊遺言所築城也。
22 
江水:
《地理志》曰:楚別邑。故郢矣。王莽以為郢亭。城中有趙臺卿冢, 岐平生自所營也。冢圖賓主之容, 用存情好, 叙其宿尚矣。江水又東得豫章口, 夏水所通也。西北有豫章岡, 蓋因岡而得名矣。或言因楚王豫章臺名, 所未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