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卷二十四》《睢水》《瓠子河》《汶水》

《睢水》
睢水:
睢水出梁郡鄢縣,
睢水:
睢水出陳留縣西蒗𦿆, 東北流, 《地理志》曰:睢水首受陳留浚儀狼湯水也。《經》言出鄢, 非矣。又東逕高陽故亭北, 俗謂之陳留北城, 非也。蘇林曰:高陽者, 陳留北縣也。按在留, 故鄉聚名也。有《漢廣野君廟碑》, 延熹六年十二月, 雍丘令董生, 仰餘徽于千載, 遵茂美于絶代, 命縣人長照為文, 用章不朽之德。其略云:輟洗分餐, 諮謀帝猷, 陳、鄭有涿鹿之功, 海岱無牧野之戰, 大康華夏, 綏靜黎物, 生民以來, 功盛莫崇。今故宇無聞, 而單碑介立矣。
睢水:
《陳留風俗傳》曰:酈氏居于高陽, 沛公攻陳留縣, 酈食其有功, 封高陽侯。有酈峻, 字文山, 官至公府掾, 大將軍商, 有功, 食邑于涿, 故自陳留徙涿。縣有鉼亭、鉼鄉, 建武二年, 世祖封王常為侯國也。睢水又東逕雍丘縣故城北, , 舊杞國也。殷湯、周武以封夏后, 繼禹之嗣。楚滅杞, 秦以為縣。圈稱曰:縣有五陵之丘, 故以氏縣矣。城內有夏后祠。昔在二代, 享祀不輟。秦始皇因築其表為大城, 而以縣焉。睢水又東, 水積成湖, 俗謂之白羊陂, 陂方四十里, 右則姦梁陂水注之, 其水上承陂水, 東北逕雍丘城北, 又東分為兩瀆, 謂之雙溝, 俱入白羊陂。陂水東合洛架口, 水上承汳水, 謂之洛架水, 東南流入于睢水。睢水又東逕襄邑縣故城北, 又東逕雍丘城北, 睢水又東逕寧陵縣故城南, 故葛伯國也, 王莽改曰康善矣。歷鄢縣北, 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, 故《經》有出鄢之文。城東七里, 水次有單父令楊彥、尚書郎楊禪字文節兄弟二碑, 漢光和中立也。
睢水:
東過睢陽縣南,
睢水:
睢水又東逕橫城北, 《春秋左傳·昭公二十一年》, 樂大心禦華向于橫。杜預曰:梁國睢陽縣南有橫亭。今在睢陽縣西南, 世謂之光城, 蓋光、橫聲相近, 習傳之非也。睢水又逕新城北, 即宋之新城亭也。《春秋左傳·文公十四年》, 公會宋公、陳侯、衛侯、鄭伯、許男、曹伯、晉趙盾, 盟于新城者也。睢水又東逕高鄉亭北, 又東逕亳城北, 南亳也, 即湯所都矣。睢水又東逕睢陽縣故城南, 周武王封微子啟于宋以嗣殷後, 為宋都也。昔宋元君夢江使乘輜車, 被繡衣, 而謁于元君, 元君感衛平之言而求之于泉陽, 男子余且獻神龜于此矣。秦始皇二十二年以為碭郡, 漢高祖嘗以沛公為碭郡長, 天下既定, 五年為梁國。文帝十二年, 封少子武為梁王, 太后之愛子、景帝寵弟也。是以警衛貂侍, 飾同天子, 藏珍積寶, 多擬京師, 招延豪傑, 士咸歸之, 長卿之徒, 免官來遊。廣睢陽城七十里, 大治宮觀、臺苑、屏榭, 勢竝皇居。其所經構也, 役夫流唱, 必曰《睢陽曲》, 創傳由此始也。城西門即寇先鼓琴處也。先好釣, 居睢水旁, 宋景公問道不告, 殺之。後十年, 止此門鼓琴而去, 宋人家家奉事之。南門曰盧門也。《春秋》:華氏居盧門里叛。杜預曰:盧門, 宋城南門也。司馬彪《郡國志》:睢陽縣有盧門亭, 城內有高臺, 甚秀廣, 巍然介立, 超焉獨上, 謂之蠡臺, 亦曰升臺焉。當昔全盛之時, 故與雲霞競遠矣。
睢水:
《續述征記》曰:迴道似蠡, 故謂之蠡臺, 非也。余按《闕子》, 稱宋景公使工人為弓, 九年乃成。公曰:何其遲也?對曰:臣不復見君矣, 臣之精盡于弓矣。獻弓而歸, 三日而死。景公登虎圈之臺, 援弓東面而射之, 矢踰于孟霜之山, 集于彭城之東, 餘勢逸勁, 猶飲羽于石梁。然則蠡臺即是虎圈臺也, 蓋宋世牢虎所在矣。晉太和中, 大司馬桓溫入河, 命豫州刺史袁真開石門, 鮮卑堅戍此臺, 真頓甲堅城之下, 不果而還。蠡臺如西, 又有一臺, 俗謂之女郎臺。臺之西北城中有涼馬臺, 臺東有曲池, 池北列兩釣臺, 水周六七百步。蠡臺直東, 又有一臺, 世謂之雀臺也。城內東西道北, 有晉梁王妃王氏陵表, 竝列二碑, 碑云:妃諱粲, 字女儀, 東萊曲城人也。齊北海府君之孫, 司空東武景侯之季女, 咸熙元年嬪于司馬氏, 泰始二年妃于國, 太康五年薨, 營陵于新蒙之, 太康九年立碑。東即梁王之吹臺也。基陛階礎尚存在, 今建追明寺。故宮東即安梁之舊地也, 齊周五六百步, 水列釣臺。池東又有一臺, 世謂之清泠臺。北城憑隅, 又結一池臺。晉灼曰:或說平臺在城中東北角, 亦或言兔園在平臺側。如淳曰:平臺, 離宮所在, 今城東二十里有臺, 寬廣而不甚極高, 俗謂之平臺。余按《漢書·梁孝王傳》稱:王以功親為大國, 築東苑, 方三百里, 廣睢陽城七十里, 大治宮室, 為複道, 自宮連屬于平臺三十餘里, 複道自宮東出楊之門, 左陽門, 即睢陽東門也。連屬于平臺則近矣, 屬之城隅則不能, 是知平臺不在城中也。梁王與鄒枚、司馬相如之徒, 極遊于其上, 故齊隨郡王《山居序》所謂西園多士, 平臺盛賓, 鄒、馬之客咸在, 《伐木之歌》屢陳, 是用追芳昔娛, 神遊千古, 故亦一時之盛事。謝氏賦雪亦曰:梁王不悅, 遊于兔園。今也歌堂淪宇, 律管埋音, 孤基塊立, 無復曩日之望矣。城北五六里, 便得漢太尉橋玄墓, 冢東有廟, 即曹氏孟德親酹處。操本微素, 嘗候于玄。玄曰:天下將亂, 能安之者, 其在君乎。操感知己, 後經玄墓, 祭云:操以頑質, 見納君子, 士死知己, 懷此無忘。又承約言, 徂没之後, 路有經由, 不以斗酒隻雞, 過相沃酹, 車過三步, 腹痛勿怨, 雖臨時戲言, 非至親篤好, 胡肯為此辭哉。淒愴致祭, 以申宿懷。冢列數碑, 一是漢朝羣儒、英才、哲士感橋氏德行之美, 乃共刊石立碑, 以示後世。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、廷尉河南吳整等, 以為至德在己, 揚之由人, 苟不皦述, 夫何考焉。乃共勒嘉石, 昭明芳烈。一碑是隴西枹䍐北次陌碭守長騭為左尉漢陽豲道趙馮孝高, 以橋公嘗牧涼州, 感三綱之義, 慕將順之節, 以為公之勳美, 宜宣舊邦, 乃樹碑頌, 以昭令德。光和七年, 主記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, 碑陰有《右鼎文》建寧三年拜司空, 又有《中鼎文》建寧四年拜司徒, 又有《左鼎文》光和元年拜太尉。鼎銘文曰:故臣門人, 相與述公之行咨度體, 則文德銘于三鼎, 武功勒于征鉞, 書于碑陰, 以昭光懿。又有《鉞文》, 稱是用鏤石假象, 作茲征鉞軍鼓, 陳之于東階, 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勳焉。廟南列二石柱, 柱東有二石羊, 羊北有二石虎, 廟前東北有二石駝, 駝西北有二石馬, 皆高大, 亦不甚彫毀。惟廟頹搆, 麤傳遺墉, 石鼓仍存, 鉞今不知所在。睢水于城之陽, 積而為逢洪陂, 陂之西南有陂, 又東合明水, 水上承城南大池, 池周千步, 南流會睢, 謂之明水, 絶睢注渙。睢水又東南流, 歷于竹圃, 水次緑竹蔭渚, 菁菁實望, 世人言梁王竹園也。睢水又東逕穀熟縣故城北, 睢水又東, 蘄水出焉。睢水又東逕粟縣故城北, 《地理志》曰:侯國也, 王莽曰成富。睢水又東逕太丘縣故城北, 《地理志》曰:故敬丘也。漢武帝元朔三年, 封魯恭王子節侯劉政為侯國, 漢明帝更從今名。
睢水:
《列仙傳》曰:仙人文賓, 邑人, 賣鞾履為業, 以正月朔日會故嫗于鄉亭西社, 教令服食不老, 即此處矣。睢水又東逕芒縣故城北, 漢高帝六年, 封耏跖為侯國, 王莽之傳治, 世祖改曰臨睢。城西二里, 水南有《豫州從事皇毓碑》, 殞身州牧, 陰君之罪, 時年二十五。臨睢長平輿李君, 二千石丞輪氏夏文則, 高其行而悼其殞, 州國咨嗟, 旌閭表墓, 昭叙令德, 式示後人。城內有《臨睢長左馮翊王君碑》, 善有治功, 累遷廣漢屬國都尉, 吏民思德, 縣人公府掾陳盛孫, 郎中兒定興、劉伯鄜等, 共立石表政, 以刊遠績。縣北與碭縣分水, 有碭山。芒、碭二縣之間, 山澤深固, 多懷神智, 有仙者涓子、主柱, 竝隱碭山得道。漢高祖隱之, 呂后望氣知之, 即于是處也。
睢水:
京房《易候》曰:何以知賢人隱。師曰:視四方常有大雲, 五色具而不雨, 其下賢人隱矣。
睢水:
又東過相縣南, 屈從城北東流, 當蕭縣南, 入于陂。
10 
睢水:
相縣, 故宋地也。秦始皇二十三年, 以為泗水郡, 漢高帝四年, 改曰沛郡, 治此。漢武帝元狩六年, 封南越桂林監居翁為侯國, 曰湘成也。王莽更名, 郡曰吾符, 縣曰吾符亭。睢水東逕石馬亭, 亭西有漢故伏波將軍馬援墓。睢水又東逕相縣故城南, 宋共公之所都也。國府園中, 猶有伯姬黃堂基。堂夜被火, 左右曰:夫人少避。伯姬曰:婦人之義, 保傅不具, 夜不下堂, 遂遇火而死。斯堂即伯姬燌死處也。城西有伯姬冢。昔鄭渾為沛郡太守, 于蕭、相二縣, 興陂堰, 民賴其利, 刻石頌之, 號曰鄭陂。睢水又左合白溝水, 水上承梧桐陂, 陂側有梧桐山, 陂水西南流, 逕相城東而南流注于睢。睢盛則北流入于陂, 陂溢則西北注于睢, 出入迴環, 更相通注, 故《經》有入陂之文。睢水又東逕彭城郡之靈壁東, 東南流, 《漢書》:項羽敗漢王于靈壁東。即此處也。又云:東通穀泗。服虔曰:水名也, 在沛國相界。未詳。睢水逕穀熟, 兩分睢水而為蘄水。故二水所在枝分, 通謂兼稱, 穀水之名, 蓋因地變, 然則穀水即睢水也。又云, 漢軍之敗也, 睢水為之不流。睢水又東南逕竹縣故城南, 《地理志》曰:王莽之篤亭也。李奇曰:今竹邑縣也。睢水又東與滭湖水合, 水上承甾丘縣之渒陂, 南北百餘里, 東西四十里, 東至朝解亭, 西屆彭城甾丘縣之故城東, 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。其水自陂南系于睢水, 又東, 睢水南, 八丈故溝水注之, 水上承蘄水而北會睢水。又東逕符離縣故城北, 漢武帝元狩四年, 封路博德為侯國, 王莽之符合也。睢水又東逕臨淮郡之取慮縣故城北, 昔汝南步遊張少失其母, 及為縣令, 遇母于此, 乃使良馬踟躕, 輕軒罔進, 顧訪病姬, 乃其母也。誠願宿憑, 而冥感昭徵矣。睢水又東合烏慈水, 水出縣西南烏慈渚, 潭漲東北流, 與長直故瀆合, 瀆舊上承蘄水, 北流八十五里, 注烏慈水。烏慈水又東逕取慮縣南, 又東屈逕其城東, 而北流注于睢。睢水又東逕睢陵縣故城北, 漢武帝元朔元年, 封江都易王子劉楚為侯國, 王莽之睢陸也。睢水又東與潼水故瀆會, 舊上承潼縣西南潼陂, 東北流逕潼縣故城北, 又東北逕睢陵縣, 下會睢水。睢水又東南流, 逕下相縣故城南, 高祖十二年, 封莊侯泠耳為侯國。應劭曰:相水出沛國相縣, 故此加下也, 然則相又是睢水之別名也。東南流入于泗, 謂之睢口, 《經》止蕭縣, 非也。所謂得其一而亡其二矣。



《瓠子河》
瓠子河:
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,
瓠子河:
縣北十里, 即瓠河口也。《尚書·禹貢》:雷夏既澤, 雝沮會同。
瓠子河:
《爾雅》曰:水自河出為雝。許慎曰:雝者, 河雝水也。暨漢武帝元光三年, 河水南泆, 漂害民居。元封二年, 上使汲仁、郭昌發卒數萬人, 塞瓠子決河。于是上自萬里沙還, 臨決河, 沈白馬玉壁, 令羣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, 上悼功之不成, 乃作歌曰:瓠子決兮將奈何?浩浩洋洋慮殫為河, 殫為河兮地不寧, 功無已時兮吾山平, 吾山平兮巨野溢, 魚沸鬱兮柏冬日, 正道弛兮離常流, 蛟龍騁兮放遠遊, 歸舊川兮神哉沛, 不封禪兮安知外, 皇謂河公兮何不仁, 泛濫不止兮愁吾人, 齧桑浮兮淮、泗滿, 久不返兮水維緩。一曰:河湯湯兮激潺湲, 北渡迴兮汛流難, 搴長茭兮湛美玉, 河公許兮薪不屬, 薪不屬兮衛人罪, 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?隤竹林兮楗石菑, 宣防塞兮萬福來。于是卒塞瓠子口, 築宮于其上, 名曰宣房宮, 故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, 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。平帝已後, 未及脩理, 河水東浸, 日月彌廣。永平十二年, 顯宗詔樂浪人王景治渠築堤, 起自滎陽, 東至千乘, 一千餘里。景乃防遏衝要, 疏決壅積, 瓠子之水, 絶而不通, 惟溝瀆存焉。河水舊東決, 逕濮陽城東北, 故衛也, 帝顓頊之墟。昔顓頊自窮桑徙此, 號曰商丘, 或謂之帝丘, 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, 亦夏伯昆吾之都, 殷相土又都之。
瓠子河:
故《春秋傳》曰:閼伯居商丘。相土因之是也。衛成公自楚丘遷此, 秦始皇徙衛君角于野王, 置東郡, 治濮陽縣。濮水逕其南, 故曰濮陽也。章邯守濮陽, 環之以水。張晏曰:依河水自固。又東逕鹹城南。《春秋·僖公十三年》, , 會于鹹。杜預曰:東郡濮陽縣東南有鹹城者是也。瓠子故瀆又東逕桃城南, 《春秋傳》曰:分曹地, 自洮以南, 東傅于濟, 盡曹地也。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, 或謂之洮也。瓠瀆又東南逕清丘北, 《春秋·宣公十二年》, 《經》書楚滅蕭, 晉人、宋、衛、曹同盟于清丘。京相璠曰:在今東郡濮陽縣東南三十里, 魏東都尉治。
瓠子河:
東至濟陰句陽縣為新溝,
瓠子河:
瓠河故瀆又東逕句陽縣之小成陽, 城北側瀆。
瓠子河:
《帝王世紀》曰: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, 是為穀林。墨子以為堯堂高三尺, 土階三等, 北教八狄, 道死, 葬蛩山之陰。
瓠子河:
《山海經》曰:堯葬狄山之陽, 一名崇山。二說各殊, 以為成陽近是堯冢也。余按小成陽在成陽西北半里許, 實中, 俗喭以為囚堯城, 士安蓋以是為堯冢也。瓠子北有都關縣故城, 縣有羊里亭, 瓠河逕其南, 為羊里水, 蓋資城地而變名, 猶《經》有新溝之異稱矣。黃初中, 賈逵為豫州刺史, 與諸將征吳于洞浦有功, 魏封逵為羊里亭侯, 邑四百戶, 即斯亭也。俗名之羊子城, 非也, 蓋韻近字轉耳。又東, 右會濮水枝津, 水上承濮渠, 東逕沮丘城南, 京相璠曰:今濮陽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, 六國時沮、楚同音, 以為楚丘。非也。又東逕浚城南, 西北去濮陽三十五里, 城側有寒泉岡, 即《詩》所謂爰有寒泉, 在浚之下。世謂之高平渠, 非也。京相璠曰:濮水故道在濮陽南者也。又東逕句陽縣西, 句瀆出焉。濮水枝渠又東北逕句陽縣之小成陽東垂亭西, 而北入瓠河。
瓠子河:
《地理志》曰:濮水首受泲于封丘縣東北, 至都關入羊里水者也。又按《地理志》, 山陽郡有都關縣。今其城在廩丘城西, 考《地志》, 句陽、廩丘, 俱屬濟陰, 則都關無隸山陽理。又按《地理志》, 郕都亦是山陽之屬縣矣。而京、杜考地驗城, 又竝言在廩丘城南, 推此而論, 似《地理志》之誤矣。或亦疆理參差, 所未詳。瓠瀆又東逕垂亭北, 《春秋·隱公八年》, 宋公、衛侯遇于犬丘。《經》書垂也。京相璠曰:今濟陰句陽縣小成陽東五里, 有故垂亭者也。
10 
瓠子河:
又東北過廩丘縣為濮水,
11 
瓠子河:
瓠河又左逕雷澤北, 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餘里, 昔華胥履大跡處也。其陂東西二十餘里, 南北十五里, 即舜所漁也。澤之東南即成陽縣, 故《史記》曰:武王封弟叔武于成。應劭曰:其後乃遷于成之陽, 故曰成陽也。
12 
瓠子河:
《地理志》曰:成陽有堯冢、靈臺。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, 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, 于城為西南, 稱曰靈臺。鄉曰崇仁, 邑號脩義, 皆立廟, 四周列水, 潭而不流。水澤通泉, 泉不耗竭, 至豐魚筍, 不敢採捕。前竝列數碑, 栝柏數株, 檀馬成林。二陵南北, 列馳道逕通, 皆以磚砌之, 尚脩整。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, 堯妃也。石壁階墀仍舊, 南、西、北三面, 長櫟聯蔭, 抉疎里餘。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, 冢西有石廟, 羊虎傾低, 破碎略盡, 于城為西南, 在靈臺之東北。按郭緣生《述征記》, 自漢迄晉, 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, 述叙堯即位至永嘉三年, 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載, 記于《堯妃祠》, 見漢建寧五年五月, 成陽令管遵所立碑文云。堯陵北仲山甫墓南, 二冢間有伍員祠, 晉大安中立。一碑是永興中建, 今碑祠竝無處所。又言堯城在城南九里, 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, 東南六里, 堯母慶都冢, 堯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。考地驗狀, 咸為疎僻, 蓋聞疑書疑耳。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, 孤立峻上, 亭亭傑峙, 謂之歷山。山北有小阜, 南屬迆澤之東北。有陶墟, 緣生言:舜耕陶所在。墟阜聯屬, 濱帶瓠河也。鄭玄曰:歷山在河東, 今有舜井。皇甫謐或言今濟陰歷山是也。與雷澤相比, 余謂鄭玄之言為然。
13 
瓠子河:
故揚雄《河東賦》曰:登歷觀而遙望兮, 聊浮游于河之巖。今雷首山西枕大河, 校之園緯, 于事為允。士安又云:定陶西南陶丘, 舜所陶處也。不言在此, 緣生為失。瓠河之北即廩丘縣也。
14 
瓠子河:
王隱《晉書·地道記》曰:廩丘者, 《春秋》之所謂齊邑矣, 寔表東海者也。《竹書紀年》:晉烈公十一年, 田悼子卒, 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, 公孫會以廩丘叛于趙, 田布圍廩丘, 翟角、趙孔屑、韓師救廩丘, 及田布戰于龍澤, 田布敗逋是也。瓠河與濮水俱東流, 《經》所謂過廩丘為濮水者也。縣南瓠北有羊角城, 《春秋傳》曰:烏餘取衛羊角, 遂襲我高魚, 有大雨自竇入, 介于其庫, 登其城, 克而取之者也。京相璠曰:衛邑也。今東郡廩丘縣南有羊角城。高魚, 魯邑也。今廩丘東北有故高魚城, 俗謂之交魚城, 謂羊角為角逐城, 皆非也。瓠河又逕陽晉城南, 《史記》:蘇秦說齊曰:過衛陽晉之道, 逕于亢父之險者也。今陽晉城在廩丘城東南十餘里, 與都關為左右也。張儀曰:秦下甲攻衛陽晉, 大關天下之匈。徐廣《史記音義》云:關一作開, 東之亢父, 則其道矣。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。《春秋·隱公五年》, 郕侵衛。京相璠曰:東郡廩丘縣南三十里有郕都故城。褚先生曰:漢封金安上為侯國, 王莽更名之曰城穀者也。瓠河又東逕黎縣故城南, 王莽改曰黎治矣。孟康曰:今黎陽也。薛瓚曰:按黎陽在魏郡, 非黎縣也。世謂黎侯城。昔黎侯寓于衛, 《詩》所謂胡為乎泥中?毛云:泥中, 邑名, 疑此城也。土地汙下, 城居小阜, 魏濮陽郡治也。瓠河又東逕㢉縣故城南, 《地理志》:濟陰之屬縣也。褚先生曰:漢武帝封金日磾為侯國, 王莽之萬歲矣, 世猶謂之為萬歲亭也。瓠河又東逕鄆城南, 《春秋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, 公自沙隨還, 待于鄆。京相璠曰:《公羊》作運字。今東郡廩丘縣東八十里有故運城, 即此城也。
15 
瓠子河:
又北過東郡范縣東北, 為濟渠, 與將渠合。
16 
瓠子河:
瓠河自運城東北, 逕范縣與濟濮枝渠合, 故渠上承濟瀆于乘氏縣, 北逕范縣, 左納瓠瀆, 故《經》有濟渠之稱。又北與將渠合, 渠受河于范縣西北, 東南逕秦亭南, 杜預《釋地》曰:東平范縣西北有秦亭者也。又東南逕范縣故城南, 王莽更名建睦也。漢興平中, 靳允為范令, 曹太祖東征陶謙于徐州, 張邈迎呂布, 郡縣響應。程昱說允曰:君必固范, 我守東阿, 田單之功可立。即斯邑也。將渠又東會濟渠, 自下通謂之將渠, 北逕范城東, 俗又謂之趙溝, 非也。
17 
瓠子河:
又東北過東阿縣東,
18 
瓠子河:
瓠河故瀆又東北, 左合將渠枝瀆。枝瀆上承將渠于范縣, 東北逕范縣北, 又東北逕東阿城南, 而東入瓠河故瀆。又北逕東阿縣故城東, 《春秋經》書:冬及齊侯盟于柯。
19 
瓠子河:
《左傳》曰:冬, 盟于柯, 始及齊平。杜預曰:東阿即柯邑也。按《國語》:曹沫挾匕首劫齊桓公返, 遂邑于此矣。
20 
瓠子河:
又東北過臨邑縣西, 又東北過茌平縣東, 為鄧里渠。
21 
瓠子河:
自宜防已下, 將渠已上, 無復有水。將渠下水, 首受河, 自北為鄧里渠。
22 
瓠子河:
又東北過祝阿縣, 為濟渠。
23 
瓠子河:
河水自四瀆口出為濟水/濟水二瀆合而東注于祝阿也。
24 
瓠子河:
又東北至梁鄒縣西, 分為二:
25 
瓠子河:
脈水尋梁鄒, 濟無二流, 蓋《經》之誤。
26 
瓠子河:
其東北者為濟河, 其東者為時水。又東北至濟西, 濟河東北入于海, 時水東至臨淄縣西, 屈南過太山華縣東, 又南至費縣, 東入于沂。
27 
瓠子河:
, 即耏水也, 音而。《春秋·襄公三年》, 齊、晉盟于耏者也。京相璠曰:今臨淄惟有澅水, 西北入濟。即《地理志》之如水矣。耏、如聲相似, 然則澅水即耏水也。蓋以澅與時合, 得通稱矣。時水自西安城西南分為二水, 枝津別出, 西流, 德會水注之, 水出昌國縣黃山, 西北流逕昌國縣故城南, 昔樂毅攻齊, 有功燕昭王, 以是縣封之, 為昌國君。德會水又西北, 五里泉水注之, 水出縣南黃阜, 北流逕城西, 北入德會, 又西北, 世謂之滄浪溝, 又北流注時水。
28 
瓠子河:
《地理志》曰:德會水出昌國西北, 至西安入如是也。時水又西逕東高苑城中而西窪也。俗人遏令側城南注, 又屈逕其城南, 《史記》:漢文帝十五年, 分齊為膠西王國, 都高苑, 徐廣《音義》曰:樂安有高苑城, 故俗謂之東高苑也。其水又北注故瀆, 又西, 蓋野溝水注之。源導延鄉城東北, 平地出泉, 西北逕延鄉城北。《地理志》:千乘有延鄉縣, 世人謂故城為從城, 延、從字相似, 讀隨字改, 所未詳也。西北流, 世謂之蓋野溝, 又西北流, 逕高苑縣北注時水。時水又西逕西高苑縣故城南, 漢高帝六年, 封丙倩為侯國, 王莽之常鄉也。其水側城西注, 京相璠曰: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, 西通濟, 其源上出盤陽, 北至高苑, 下有死時, 中無水。杜預亦云:時水于樂安枝流, 旱則竭涸, 為《春秋》之乾時也。《左傳·莊公九年》, 齊、魯戰地, 魯師敗處也。時水西北至梁鄒城入于濟, 非濟入時, 蓋時來注濟, 若濟分東流, 明不得以時為名, 尋時、濟更無別流南延華、費之所, 斯為謬矣。

《汶水》
汶水:
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, 西南過其縣南,
汶水:
萊蕪縣在齊城西南, 原山又在縣西南六十許里。《地理志》:汶水與淄水俱出原山, 西南入濟。故不得過其縣南也。
汶水:
《從征記》曰:汶水出縣西南流, 又言自入萊蕪谷, 夾路連山百數里, 水隍多行石澗中, 出藥草, 饒松柏, 林藿綿濛, 崖壁相望, 或傾岑阻徑, 或迴巖絶谷, 清風鳴條, 山壑俱響, 凌高降深, 兼惴慓之懼, 危蹊絶徑, 過懸度之艱。未出谷十餘里, 有別谷在孤山, 谷有清泉, 泉上數丈有石穴二口, 容人行, 入穴丈餘, 高九尺許, 廣四五丈, 言是昔人居山之處, 薪爨煙墨猶存。谷中林木緻密, 行人鮮有能至矣。又有少許山田, 引灌之蹤尚存。出谷有平丘, 面山傍水, 土人悉以種麥, 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麥, 齊人相承以殖之。意謂麥丘所栖愚公谷也。何其深沈幽翳, 可以託業怡生如此也。余時逕此, 為之踟躕, 為之屢眷矣。余按麥丘愚公在齊川谷猶傳其名, 不在魯, 蓋誌者之謬耳。汶水又西南逕嬴縣故城南, 《春秋左傳·桓公三年》, 公會齊侯于嬴, 成婚于齊也。
汶水:
又西南過奉高縣北,
汶水:
奉高縣, 漢武帝元封元年立, 以奉泰山之祀, 泰山郡治也。縣北有吳季札子墓, 在汶水南曲中。季札之聘上國也, 喪子于嬴、博之間, 即此處也。
汶水:
《從征記》曰:嬴縣西六十里有季札兒冢, 冢圓, 其高可隱也。前有石銘一所, 漢末奉高令所立, 無所述叙, 標誌而已。自昔恒蠲民戶灑掃之, 今不能, 然碑石糜碎, 靡有遺矣, 惟故趺存焉。
汶水:
屈從縣西南流,
汶水:
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, 俗謂之胡盧堆。
汶水:
《淮南子》曰:汶出弗其。高誘曰:山名也。或斯阜矣。牟縣故城在東北, 古牟國也。春秋時, 牟人朝魯, 故應劭曰:魯附庸也。俗謂是水為牟汶也。又西南逕奉高縣故城西, 西南流注于汶。汶水又南, 右合北汶水, 水出分水溪, 源與中川分水, 東南流逕泰山東, 右合天門下溪水, 水出泰山天門下谷, 東流。古者帝王升封, 咸憩此水, 水上往往有石竅存焉, 蓋古設舍所跨處也。《馬第伯書》云:光武封泰山, 第伯從登山, 去平地二十里, 南向極望, 無不覩, 其為高也, 如視浮雲, 其峻也, 石壁窅窱, 如無道徑。遙望其人, 或為白石, 或雪, 久之, 白者移過, 乃知是人。仰視巖石松樹, 鬱鬱蒼蒼, 如在雲中, 俯視溪谷, 碌碌不見丈尺。直上七里天門, 仰視天門, 如從穴中視天矣。應劭《漢官儀》云:泰山東南山頂, 名曰日觀。日觀者, 雞一鳴時見日, 始欲出, 長三丈許, 故以名焉。其水自溪而東, 濬波注壑, 東南流, 逕龜陰之田, 龜山在博縣北十五里, 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, 望山而懷操, 故《琴操》有《龜山操》焉。山北即龜陰之田也。《春秋·定公十年》, 齊人來歸龜陰之田是也。又合環水, 水出泰山南溪, 南流歷中、下兩廟間, 《從征記》曰:泰山有下、中、上三廟, 牆闕嚴整, 屆中柏樹夾兩階, 大二十餘圍, 蓋漢武所植也。赤眉嘗斫一樹, 見血而止, 今斧創猶存。門閣三重, 樓榭四所, 三層壇一所, 高丈餘, 廣八尺, 樹前有大井, 極香冷, 異于凡水, 不知何代所掘, 不常浚渫而水旱不減。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、木偶, 皆靡密巧麗。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貴侯張余上金馬一匹, 高二尺餘, 形制甚精。中廟去下廟五里, 屋宇又崇麗于下廟, 廟東西夾澗。上廟在山頂, 即封禪處也。其水又屈而東流, 又東南逕明堂下, 漢武帝元封元年, 封泰山降, 坐明堂于山之東北阯, 武帝以古處險狹而不顯也, 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曉其制, 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《明堂圖》, 圖中有一殿, 四面無壁, 以茅蓋之, 通水, 圜宮垣為複道, 上有樓從西南入, 名曰崑崙, 天子從之入, 以拜祀上帝焉。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, 如帶圖也。古引水為辟雝處, 基瀆存焉, 世謂此水為石汶。
10 
汶水:
《山海經》曰:環水出泰山, 東流注于汶。即此水也。環水又左入于汶水。汶水數川合注, 又西南流逕徂徠山西, 山多松柏, 《詩》所謂徂徠之松也。
11 
汶水:
《廣雅》曰:道梓松也。《抱朴子》稱《玉策記》曰:千歲之松, 中有物, 或如青牛, 或如青犬, 或如人, 皆壽萬歲。又稱天陵有偃蓋之松也, 所謂樓松也。
12 
汶水:
《魯連子》曰:松樅高十仞而無枝, 非憂正室之無柱也。
13 
汶水:
《爾雅》曰:松葉柏身曰樅。
14 
汶水:
《鄒山記》曰:徂徠山在梁甫、奉高、博三縣界, 猶有美松, 亦曰尤徠之山也。赤眉渠帥樊崇所保也, 故崇自號尤徠三老矣。山東有巢父廟, 山高十里, 山下有陂, 水水方百許步, 三道流注。一水東北沿溪而下, 屈逕縣南, 西北流入于汶;一水北流歷澗, 西流入于汶;一水南流逕陽關亭南, 《春秋·襄公十七年》, 逆臧紇自陽關者也。又西流入于汶水也。
15 
汶水:
過博縣西北,
16 
汶水:
汶水南逕博縣故城東, 《春秋·哀公十一年》, 會吳伐齊取博者也。灌嬰破田橫于城下, 屈從其城南西流, 不在西北也。汶水又西南逕龍鄉故城南, 《春秋·成公二年》, 齊侯圍龍, 龍囚頃公嬖人盧蒲就魁, 殺而膊諸城上, 齊侯親鼓取龍者也。漢高帝八年, 封謁者陳署為侯國。汶水又西南逕亭亭山東, 黃帝所禪也。山有神廟, 水上有石門, 舊分水下溉處也。汶水又西南逕陽關故城西, 本鉅平縣之陽關亭矣。陽虎據之以叛, 伐之, 虎焚萊門而奔齊者也。汶水又南, 左會淄水, 水出泰山梁父縣東, 西南流逕菟裘城北, 《春秋·隱公十一年》營之, 公謂羽父曰:吾將歸老焉。
17 
汶水:
故《郡國志》曰:梁父有菟裘聚。淄水又逕梁父縣故城南, 縣北有梁父山。
18 
汶水:
《開山圖》曰:泰山在左, 亢父在右, 亢父知生, 梁父主死。王者封泰山, 禪梁父, 故縣取名焉。淄水又西南逕柴縣故縣北, 《地理志》:泰山之屬縣也。世謂之柴汶矣。淄水又逕郕城北, 漢高帝六年, 封董渫為侯國。《春秋》齊師圍郕, 郕人伐齊, 飲馬于斯水也。昔孔子行于郕之野, 遇榮啟期于是, 衣鹿裘, 被髮, 琴歌, 三樂之歡, 夫子善其能寬矣。淄水又西逕陽關城南, 西流注于汶水。汶水又南逕鉅平縣故城東, 而西南流, 城東有魯道, 《詩》所謂魯道有蕩, 齊子由歸者也。今汶上夾水有文姜臺。汶水又西南流, 《詩》云汶水滔滔矣。
19 
汶水:
《淮南子》曰:狢渡汶則死。天地之性, 倚伏難尋, 固不可以情理窮也。汶水又西南逕魯國汶陽縣北, 王莽之汶亭也。縣北有曲水亭, 《春秋·桓公十二年》, 《經》書公會杞侯、莒子, 盟于曲池。
20 
汶水:
《左傳》曰:平杞、莒也。故杜預曰: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。漢章帝元和二年, 東巡泰山, 立行宮于汶陽, 執金吾耿秉屯于汶上, 城門基壍存焉, 世謂之闕陵城也。汶水又西逕汶陽縣故城北而西注。
21 
汶水:
又西南過蛇丘縣南,
22 
汶水:
汶水又西, 洸水注焉。又西逕蛇丘縣南, 縣治鑄鄉城, 《春秋左傳》, 宣叔娶于鑄。杜預曰:濟北蛇丘縣所治鑄鄉城者也。
23 
汶水:
又西南過剛縣北,
24 
汶水:
《地理志》:剛, 故闡也, 王莽更之曰柔。應劭曰:《春秋經》書, 齊人取讙及闡。今闡亭是也。
25 
汶水:
杜預《春秋釋地》曰:闡在剛縣北, 剛城東有一小亭, 今剛縣治, 俗人又謂之闡亭。京相璠曰:剛縣西四十里有闡亭。未知孰是。汶水又西, 蛇水注之, 水出縣東北泰山, 西南流逕汶陽之田, 齊所侵也。自汶之北, 平暢極目, 僖公以賜季友。蛇水又西南逕鑄城西, 《左傳》所謂蛇淵囿也。故京相璠曰:今濟北有蛇丘城, 城下有水, 魯囿也。俗謂之濁須水, 非矣。蛇水又西南逕夏暉城南, 《經》書公會齊侯于下讙是也。今俗謂之夏暉城, 蓋《春秋左傳·桓公三年》, 公子翬如齊, 齊侯送姜氏于下讙, 非禮也。世有夏暉之名矣。蛇水又西南入汶。汶水又西, 溝水注之, 水出東北馬山, 西南流逕棘亭南。《春秋·成公三年》, 《經》書, , 叔孫僑如帥師圍棘。
26 
汶水:
《左傳》曰:取汶陽之田, 棘不服, 圍之。南去汶水八十里。又西南逕遂城東, 《地理志》曰:蛇丘遂鄉, 故遂國也。《春秋·莊公十三年》, 齊滅遂而戍之者也。京相璠曰:遂在蛇丘東北十里。杜預亦以為然。然縣東北無城以擬之, 今城在蛇丘西北, 蓋杜預傳疑之非也。又西逕下讙城西而入汶水。汶水又西逕春亭北, 考古無春名, 惟平陸縣有崇陽亭, 然是亭東去剛城四十里, 推璠所注則符, 竝所未詳也。
27 
汶水:
又西南過東平章縣南,
28 
汶水:
《地理志》曰:東平國, 故梁也。景帝中六年, 別為濟東國, 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, 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, 王莽之有鹽也。章縣, 按《世本》任姓之國也, 齊人降章者也。故城在無鹽縣東北五十里。汶水又西南, 有泌水注之, 水出肥成縣東白原, 西南流逕肥成縣故城南。樂正子春謂其弟子曰:子適齊過肥, 肥有君子焉。左逕句窳亭北, 章帝元和二年, 鳳凰集肥成句窳亭, 復其租而巡泰山, 即是亭也。泌水又西南逕富成縣故城西, 王莽之成富也。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。汶水又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, 王莽之鄣亭也。世以此為鄣城, , 蓋因巨新之故目耳。
29 
汶水:
又西南過無鹽縣南, 又西南過壽張縣北, 又西南至安民亭, 入于濟。
30 
汶水:
汶水自桃鄉四分, 當其派別之處, 謂之四汶口。其左, 二水雙流, 西南至無鹽縣之郈鄉城南, 郈昭伯之故邑也。禍起鬬雞矣。《春秋左傳·定公十二年》, 叔孫氏墮郈。今其城無南面。汶水又西南逕東平陸縣故城北, 應劭曰:古厥國也。今有厥亭。汶水又西逕危山南, 世謂之龍山也。
31 
汶水:
《漢書·宣元六王傳》曰:哀帝時, 無鹽危山土自起, 覆草如馳道狀, 又瓠山石轉立。晉灼曰:《漢注》作報山, 山脅石一枚, 轉側起立, 高九尺六寸, 旁行一丈, 廣四尺。東平王雲及后謁曰:漢世石立, 宣帝起之表也。自之石所祭, 治石象報山立石, 束倍草, 并祠之。建平三年, 息夫躬告之, 王自殺, 后謁棄市, 國除。汶水又西, 合為一水, 西南入茂都淀, , 陂水之異名也。淀水西南出, 謂之巨野溝, 又西南逕致密城南, 《郡國志》曰:須昌縣有致密城, 古中都也。即夫子所宰之邑矣。制養生送死之節, 長幼男女之禮, 路不拾遺, 器不彫僞矣。巨野溝又西南入桓公河北, 水西出淀, 謂之巨良水, 西南逕致密城南, 西南流注洪瀆。次一汶西逕郈亭北, 又西至壽張故城東, 瀦為澤渚。初平三年, 曹公擊黃巾于壽張東, 鮑信戰死于此。其右一汶, 西流逕無鹽縣之故城南, 舊宿國也。齊宣后之故邑, 所謂無鹽醜女也。漢武帝元朔四年, 封城陽共王子劉慶為東平侯, 即此邑也, 王莽更名之曰有鹽亭。汶水又西逕郈鄉城北, 《地理志》所謂無鹽有郈鄉者也。汶水西南流, 逕壽張縣故城北, 《春秋》之良縣也。縣有壽聚, 漢曰壽良。應劭曰:世祖叔父名良, 故光武改曰壽張也。建武十二年, 世祖封樊宏為侯國。汶水又西南, 長直溝水注之, 水出須昌城東北谷陽山南, 逕須昌城東, 又南, 漆溝水注焉。水出無鹽城東北五里阜山下, 西逕無鹽縣故城北, 水側有東平憲王倉冢, 碑闕存焉。元和二年, 章帝幸東平, 祀以太牢, 親拜祠坐, 陽御劒于陵前。其水又西流注長直溝。溝水奇分為二, 一水西逕須昌城南入濟, 一水南流注于汶。汶水又西流入濟, 故《淮南子》曰:汶出弗其, 西流合濟。高誘云:弗其, 山名, 在朱虛縣東。余按誘說是, 乃東汶, 非《經》所謂入濟者也。蓋其誤證耳。